南京的歷史文脈,在虎踞龍盤的山脈岡巒中生長,又在蜿蜒蒼茫的水脈流淌中傳承。長江如練,滔滔江水自歷史縱深處奔涌而來,見證了這座城市的過去和現(xiàn)在。作為2023南京文化藝術節(jié)重點活動,以“一座城市的長江之歌”為主題的第四屆“見微知著——24+城市微展”正在舉行。
伴隨著這座城市的成長與發(fā)展,南京的文藝工作者用靈活的形式、豐富的創(chuàng)作手段、新穎的傳播方式延續(xù)著歷史文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由他們創(chuàng)設的各類小型藝術館、個人藝術工作室、微展館星羅棋布,為“見微知著——24+城市微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此次“見微知著——24+城市微展”中,遍布全城的24個微展館隨長江水勢與城市文脈相連,通過“城市之歌”“時代之歌”“文藝之歌”三個篇章,以文化藝術空間為語言,描繪勾勒長江南京段生態(tài)保護之美、歷史文化之美、時代精神之美。正如城市微展總策劃人、著名設計師陳衛(wèi)新所說,“南京的微展館,如同一個個熠熠生輝的明珠,鑲嵌在長江與南京這座城市的脈絡之中,不僅展示了長江文化豐富的內(nèi)涵,也呈現(xiàn)了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p>
一曲“城市之歌”——
看江豚賞風光,盡顯長江生態(tài)之美
長江微笑驛站
“撲哧、撲哧……”伴隨著吐氣噴水聲,江豚肥嘟嘟的身軀躍出水面,攪起浪花。眼下,正是江豚的最佳觀賞時節(jié)。位于南京鼓樓濱江風光帶的長江微笑驛站,迎來了絡繹不絕的人群。
長江微笑驛站得名于江豚的別稱——因為嘴巴上的弧線天然上揚呈微笑狀,江豚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微笑精靈”?!拔覀冞@里的潮水位站和電廠碼頭一帶,是江豚最常出沒的地方。每年9月至次年3月,觀測率能達九成以上?!遍L江微笑驛站主理人姜盟介紹,這里地處夾江,水流較緩,再加上外秦淮河裹挾大量營養(yǎng)物質入江,吸引魚類聚集,是江豚穩(wěn)定棲息的首選。在長江微笑驛站附近,除了長江江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鳶也長期在下關濱江段和秦淮河入河口附近盤旋捕魚,成為南京一道重要的生態(tài)奇觀。
長江微笑驛站內(nèi)
“孩子聽了《江豚寧寧歷險記》的故事之后,就很想到江邊來看真正的江豚。”11月7日,在長江微笑驛站旁的江豚觀賞平臺,記者遇到了前來“遛娃”的璐璐媽媽。她告訴記者,孩子對江豚很感興趣,來到長江微笑驛站,不僅有江豚觀賞點可以看到江豚,展廳里還有“點亮江豚”等展覽,科普了更多知識?!罢箯d里隨處可見各種可愛的江豚形象,孩子都舍不得走?!?/p>
“很榮幸今年能參加‘見微知著——24+城市微展’,讓更多市民可以走進我們的文化空間,去了解長江的生態(tài)之美和文藝之美。我們將打造一系列江豚保護科普設施和公共文化空間,市民可以在公益展館了解長江江豚和長江水生生物,也可以通過各種展覽近距離感受長江文化對南京城市的浸潤。未來,我們會始終如一地用文藝的形式把長江文化傳承好,把長江生態(tài)保護好?!苯苏f。
閱江樓內(nèi)的展覽
登上閱江樓,放眼遠眺,浩瀚的長江風光一覽無余,令人心曠神怡。閱江樓內(nèi),“‘長江如歌·翰墨流芳’暨中國歷史文化名樓閱江樓第二屆書法、美術、篆刻、攝影征集展”正在舉行。安徽游客章啟明在一幅名為《俯瞰南京眼》的攝影作品前停下了腳步,“南京眼一帶的長江風光和閱江樓這里又不一樣,我要找時間去一趟?!?/p>
江寧美術館
江寧美術館也是此次參展的24個微展館之一。由南京市文聯(lián)、西寧市文聯(lián)和南京市對口幫扶西寧市工作組共同舉辦的“江源河湟——西寧市書法攝影作品南京展”,共展出60余名西寧書法家和攝影家的70余幅優(yōu)秀書法、攝影作品。展覽不僅為西寧優(yōu)秀藝術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也向南京市民展示了青藏高原尤其是西寧地區(qū)的獨特文化和藝術魅力,更表達了從江河之源的河湟谷地到長江下游的“江南第一州”,南京與西寧同飲一江水,一脈相承、互聯(lián)互通、攜手共進的情誼。
在“見微知著——24+城市微展”的“城市之歌”篇章里,還有“長江水生生物科普展”“萬里長江第一磯——燕子磯歷史文化展”等各種精彩的展覽和活動,體現(xiàn)了近年來圍繞南京城市更新和長江生態(tài)保護取得的新成就。
一曲“時代之歌”——
梅鋼展新貌,大橋故事多
“萬萬沒想到,我有一天會在鋼鐵企業(yè)里看展覽?!埠斯I(yè)’+‘詩和遠方’,絕了!”11月5日,市民陳萌和朋友跟著“見微知著——24+城市微展”發(fā)布的“文藝地圖”按圖索驥,來到了梅鋼工業(yè)文化旅游區(qū)——鋼鐵文化長廊,參觀“鋼鐵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展覽。在這里,她們有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激動地在朋友圈發(fā)了九宮格曬照片。
梅鋼慢鐵 9424 咖啡吧
“水韻江蘇·長江百景”征集、評選活動結果近日揭曉,南京共有19個景觀入選,“梅鋼新貌”就是其中之一。寬闊干凈的道路、充滿藝術氣息的鋼鐵裝置藝術、綠皮復古火車咖啡吧、斑駁紅磚舊廠房改造的書屋……完全顛覆了人們對重工業(yè)的印象,在這里,藍天綠樹,鳥語花香,“鋼”柔完美并濟。今年4月,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建設的重點文旅項目之一,梅鋼工業(yè)文化旅游區(qū)“濱江工業(yè)生態(tài)走廊”列車“梅鋼號”首發(fā),從梅鋼開往風景秀麗的歷史名跡三山磯,激活了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實現(xiàn)了工業(yè)景觀和自然景觀的互聯(lián)互通,提升了鋼鐵文化和工業(yè)文明的傳播度和影響力。
“南京真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區(qū)里都有博物館?!闭憬慰蜅顡P近日游覽完南京長江大橋,來到了長江大橋下主題微型博物館。舊時的老報紙、黑白的老照片、過去的老物件……一件件藏品,無聲地訴說著南京長江大橋的輝煌歷史。
長江大橋下主題微型博物館
“55歲”的南京長江大橋最近成為“最年輕”的市級文保單位。很多人對南京長江大橋充滿感情,它是我們的“爭氣橋”,小到一顆釘子,大到公路鐵路承重的數(shù)據(jù),都是我國技術人員自主生產(chǎn)設計。長江大橋下主題微型博物館就坐落在位于南京長江大橋南端的濱江花園社區(qū)。這里不僅收藏了南京長江大橋的設計圖紙、造橋工具等,還記錄了市民與大橋的故事。濱江花園社區(qū)居委會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的居民都有“大橋情結”,輪船的汽笛聲和大橋的壯麗,是他們生活中最動人的伴奏。長江大橋下主題微型博物館里,有一面展墻,專門介紹見證了南京長江大橋建設的社區(qū)居民和小區(qū)里大橋的參建者,一張張笑臉,定格了屬于他們和大橋的獨特記憶。
在揚子江生態(tài)公園里,正在舉辦的“‘一江兩岸’長江文化攝影展”吸引了很多附近的居民。“老照片里的長江和現(xiàn)在的長江一對照,長江真是越來越美了?!笔忻窈钕壬f。
溝通歷史與當下、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見微知著——24+城市微展”的“時代之歌”篇章,體現(xiàn)了長江文化煥發(fā)的時代光彩。
一曲“文藝之歌”——
從棲霞古鎮(zhèn)到莫愁湖畔,江岸文藝展線精彩紛呈
位于長江之濱、棲霞山麓的南京棲霞古鎮(zhèn),美景如畫。時至深秋,棲霞山紅楓斑斕,棲霞古鎮(zhèn)的留玉堂藝術館正舉辦一場令人矚目的藝術盛宴——“‘詩題紅葉·玉種藍田’雙聯(lián)展”。市民苗薇薇在這里拍了很多照片,現(xiàn)實世界中的紅楓,與書畫世界中的紅葉相映成趣,帶來別樣美的享受。
“詩題紅葉·玉種藍田”雙聯(lián)展
“‘詩題紅葉·玉種藍田’雙聯(lián)展”第一篇章為“詩題紅葉——當代青年書畫藝術邀請展”。畫家們立足中華美學精神,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當代文人畫藝術語言、描繪新時代生活風貌。第二篇章為“玉種藍田——當代人文玉雕精品展”。玉雕藝術家以中華傳統(tǒng)美學理念為基礎,將空靈的意境、瀟灑的筆意運用到玉雕的設計之中,呈現(xiàn)出“形神兼?zhèn)?、靈動之趣、含蓄隱忍、小中見大、大巧若拙、虛實結合、和諧之美、以藝載道”的當代人文玉雕特色。展覽不僅展示了書畫和玉雕的獨特魅力,也讓觀眾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這樣的展覽,人們可以領略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美和深邃,進一步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金陵·四子印事”展覽
美麗的莫愁湖畔,莫愁湖美術館里,“金陵·四子印事”展覽正在舉行。童迅、孫國柱、杜志強、王建強四位篆刻家攜作品前來,與市民游客一起品味書法和篆刻藝術之美。而展覽背后的故事,更是讓人動容。20年前,他們就志同道合,一起舉辦了“金陵·四子古璽”展。20年的時光沉淀,他們初心不改,始終專注于印章篆刻技藝的精進,四人的創(chuàng)作方向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區(qū)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分別發(fā)揮出了各自的專長與風格。
江北圖書館
在南京江北圖書館展出的“‘師從古源’江北新區(qū)書法臨帖展”中,書體與形式多元而豐富,將書法經(jīng)典一一呈現(xiàn)。這些作品涵蓋了楷、行、草、隸、篆等不同書體,有的飄逸瀟灑,有的端莊厚重,有的豪放不羈,有的溫文爾雅……每一幅作品都展現(xiàn)出了書法家們的獨特風格和深厚功力,令人贊嘆不已。記者來到圖書館時,書法愛好者吳輝正對著一幅寫有“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的書法作品細細揣摩?!罢媸囚嫒趔@鴻,婉若游龍?!彼u價道。
“見微知著——24+城市微展”的“文藝之歌”篇章聯(lián)動分布在棲霞古鎮(zhèn)、求雨山、八卦洲等處的微展館,建立江岸文藝展線,并在揚子江生態(tài)公園推出“江邊音樂會”,以新的文藝形式奏響“長江之歌”。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邢虹 程錦欣